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日益凸显,中国已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国家层面的2025年、2030年和2060年总目标,指出八项重点策略以及三项重要保障措施,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2023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着力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这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
2024年上半年,又有吉林、湖南、四川、福建、浙江、河南、河北、广东等下属多地印发地方性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具有多样性,不仅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具体路径,还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探索,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各地区根据自身自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点,其中也不乏共性。
从吉林长白山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到四川攀枝花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再到福建漳州推动集中式光伏和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几乎所有省市的碳达峰方案都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和风电,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清洁能源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各地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一致行动。
各省市的方案不仅限于能源生产端的调整,更强调能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四川眉山加快通威太阳能高效晶硅电池等项目建设,旨在推动晶硅光伏产业高端化发展和关键环节技术更新;而广东广州则大力发展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增加本地绿色电力供应,同时加快黄埔、从化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升级,也为其他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各省市在碳达峰方案中普遍注重多元化能源体系的构建。四川广元提出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云南保山则加快千万千瓦级装机规模的“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这些方案旨在通过不同能源形式的互补,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确保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各省市在方案中纷纷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措施。如浙江杭州推动碲化镉、钙钛矿等技术迭代应用,加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河南信阳则探索光伏发电与5g、制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的高效融合。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也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各省市的碳达峰方案中可以看出,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碳排放控制的核心路径。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多元化能源体系的构建也有助于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碳排放控制的另一关键路径。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必须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各省市在方案中普遍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官网-ag九游会登陆j9,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培育和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实现碳排放控制的重要动力。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模式创新,可以探索出更加高效、低成本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各省市在方案中纷纷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措施,旨在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是实现碳排放控制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如碳排放权交易、绿色金融等,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这种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距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已有两年半,全国及地方在碳达峰建设上取得了不少亮眼成绩。各省市的碳达峰方案在强调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推动能源与产业深度融合、注重多元化能源体系构建以及鼓励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等方面展现出诸多共性。这些共性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实现碳排放控制路径上的战略考量与实践探索,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有望在碳治理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有效完成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